背景图
《自由在高处》书摘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有很多清奇的观点,仅作记录。部分观点,比如死刑的废除等,仍存在很大争议,摘录不代表认同。书摘通过Calibre导出,处理JSON以优化。

萧伯纳说,“我希望世界在我去世的时候,要比我出生的时候好。” 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如果失去了自由思想的权利,我的生命将不复存在。——《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


只有奠基在接受信息自由基础之上,自由言论才更牢靠,更真实,更全面。——《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不必通过说服别人或者让别人臣服于我的观点证明我自己存在。——《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


因为近年来评论的中兴,中国的公共空间已经获得了可喜的成长。——《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


其实文字秀美者众,难得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端厚者众,难得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做学问、求真理、提问解惑、治世济人的书生。——《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


入狱身先,悲智双圆。——《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


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


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


当政治横行无忌,夺走我之所爱,夺走我之生活,那些被人高歌的伟大事业同样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也忽地熄灭了。——《国家与玫瑰》


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国家与玫瑰》


与其让别人祸国殃民,不如让自己祸国殃民。——《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


假使中国人不那么妄自菲薄,愿意承认西方文明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借鉴于中华文化,是部分中华文化在大西洋边的开花结果,那么中国就没有理由将其完全视为异域文明,或者外来者文明。——《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


几十年后的许多中国人,仍然坐在故宫的九卿值房外体验老年朱可夫之烦恼,继续徘徊在标签化的世界与真实的生活之间。——《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


奢侈本来就是完成社会的财富流动与资源再分配的重要途径。——《老教授与小王子》


至于十万元背后藏着怎样的暴利,显然,人们更应该追问的是有关殡葬部门,而不是这位行走于风烛残年中的老人,他不过是要还平生一个“隆重的心愿”。从这方面说,老人的“奢侈”也不过是“心愿”面对高价时的“逆来顺受”。——《老教授与小王子》


仔细想来,我们津津乐道的所谓“故土情怀”、“怀乡病”何尝不是因为这种“驯养”,若非如此,热爱故土就只能是一种“嫁鸡随鸡”的无奈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爱情同样也是因了这种“驯养”。正因为此,小王子才会想着给花画一副铠甲,给羊画一副嘴套。——《老教授与小王子》


擅长谋生,却不会享受生活。——《梭罗的树林》


起早贪黑,仿佛大家每天都很忙,就像《爱丽斯漫游仙境》里的小兔子一样不停地看表,不停地嘀咕:“没时间说你好,没时间说再见,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我来不及了。”——《梭罗的树林》


物欲症带来的是“时间荒”,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就这样人为物所奴役,人为物所谋杀。——《梭罗的树林》


高速度的改造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全然舒适的生活。——《梭罗的树林》


在欲望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梭罗的树林》


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梭罗的树林》


草坪在中国更多只能是个形象工程,而非生活工程。——《为情侣求饶》


可怜这些“博士”,拿了“西洋文明”的种种好处,却又以保家卫国的姿态来换取掌声。——《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然而,一个给大家带来欢乐的节日,让大家彼此祝愿,究竟何罪之有?——《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本土情感不应是一种“逆来顺受”、“嫁鸡随鸡”的情怀。——《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事实上,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无论“洋节”,还是“土节”,对于我们这些后人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公共产品。究竟以怎样一种心态来对待节日,那完全是后人的自由。至于说圣诞节对本土节日的压迫,更是无稽之谈。——《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十位“同端博士”以“传统文化”的名义驱逐圣诞老人,不过是用自己的愚蠢观念剥夺或诋毁他者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每个人都有自我封闭的自由,若是号召别人和他们一样自我封闭,而且自我封闭到了“爱国”与“爱传统”的高度,倒真需要引起大家注意了。——《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好色乃人之常情,不容忽视。——《好色关乎心灵》


任何诗歌之美都不是用圆规与坐标计算出来的,因为写诗不是安装水管。——《好色关乎心灵》


当“半盘西化”的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开始大行其道时,人们渐渐意识到自己远离了心灵生活,压制了内心的声音。——《好色关乎心灵》


有什么样的心灵,便有着怎样的目光。传播学理论同样认为,任何意义的完成,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铺路石下是海滩》


一个人的完整权利,至少应该来自两方面的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体自由,而身体自由同样包括行动自由与审美自由。——《铺路石下是海滩》


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第六种自由》


现实是,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管道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内心对信息的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第六种自由》


有自由方有平等,有平等乃有博爱。——《为什么自由先于平等?》


自由是一切价值的出发点,而平等则是个人或社会不断实现的过程,其目的仍是捍卫自由。——《为什么自由先于平等?》


每个人都应该自由思考,而且只能通过自己思考,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自己的生活与思考获得触摸世界的经验。——《洛克如何理解超女?》


如果承认人有审美自治的权利,观念保守者更要开放思维,相信孩子对中国未来的直觉,相信每个有着自由心智的人可以做出合乎自己需求的趋利避害的选择。——《洛克如何理解超女?》


令人称奇的是,对于看了这部电影而不哭的观众,导演冯小刚竟然说出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除非他是混蛋”这样的话,甚至还拿这些人与提着刀去杀幼儿园小孩的混蛋相提并论。

这样庸俗的造势、霸道的措辞,让我反感,却也并不少见。——《看电影,还是哭电影?》


观众是否流泪并非电影好坏的关键。——《看电影,还是哭电影?》


这些电影是否能够收获我的敬意,完全在于它们在理智与心灵方面有多少内涵,而非在电光火影中埋藏了多少催泪的伏兵。——《看电影,还是哭电影?》


看了一场事先张扬看了不哭不是人的电影,写了几条我之所以没有哭泣的理由,竟然受到来自各方的攻击,看来这个社会在宽容的路上,真的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看电影,还是哭电影?》


原来,在这样一个国家,不仅拍电影的要政治正确,连看电影的也要表情正确。——《看电影,还是哭电影?》


恐惧对人类生活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暴力是最古老的征战工具,而恐惧使我们失去自由。——《绑架为什么流行?》


权力的运用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也不是每时每刻都是有益无害的。——《能养政府,为什么不能养猪?》


养猪作为一种就业或者生产方式,如果有问题,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方法和市场潜在的规则来进行调节,即使这个行业有朝一日会消亡,也是由着其自发的秩序,而不是由着一纸政令摧毁猪栏。假如我们不能因为权力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否定或禁止政府权力的整体运行,凭什么东莞市可以借口养猪造成的局部污染而取缔整个行业?若不是重公权力,而轻私权利,怎会只许政府“养权”,却不许社会养猪?若不是权力重于权利,怎会只许百姓养政府,却不许百姓养猪?——《能养政府,为什么不能养猪?》


当法院堕落为逐利工具,而不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整个社会都可能处于危险之中。当当事人成为长治中院敲骨吸髓的提款机,按照这个逻辑,该院可以向被告索取任何不当费用,比如买保险、买房子、盖法院摩天大楼……——《开公司,还是开法院?》


有人委婉地说,这是乱收费。在我看来,这无异于权力对社会进行公然抢劫——《开公司,还是开法院?》


国家是否有权力要求拿一个人的生命为社会背书,死刑犯又在多大程度上做了公共秩序的替罪羊?——《死刑是个笑话》


新闻还很远,联播永宣传——《要新闻联播,还是宣传联播?》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不要活在新闻里》


任何借助语言的表达都是有局限的,都是不完整的。——《“火星文”入侵》


社会比国家古老,也更令人敬畏。国家破碎了,政府倒台了,但是社会还在。——《国破山河在》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绝望,不过是一种积习,它更多是来自过去,而不是明天,甚至也不是现在;它只缘于我们疲惫的内心,而非完全是因为环境。——《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


在你谈到集中营有什么用处时,要和那些渴望自由、积极生活的人站在一边。——《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


下跪因为其潜在的“道德胁迫”同样具有某种“进攻性”。——《公民膝下有黄金》


以上发生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下跪”事件,无论是对于执法者还是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都无益于国家与社会的真正成长。——《公民膝下有黄金》


在遵守法律与完成政治任务之间存在某种脱节是显而易见的。——《谁来同情“体制内弱者”?》


转型时期的中国每个人都面临权利的贫困。——《谁来同情“体制内弱者”?》


青年王帅在网上发了篇批评家乡河南灵宝县政府非法征地的帖子,竟被当地警方跨省追捕,将远在上海工作的他“捉拿归案”。——《救救故乡,救救公共精神》


25岁到30岁是一个有公共精神的人渐渐学乖的过程。——《救救故乡,救救公共精神》


真正重视权利的人,不会小看这样一次跨省逮捕,因为在他们眼里,对无辜公民的每一次逮捕都惊天动地。——《救救故乡,救救公共精神》


此次王帅被抓捕,不仅让大家看到他的言论自由没有保障,更让大家看到了乡土中国的法治之艰与维权之难。——《救救故乡,救救公共精神》


毫无疑问,针对这起涉及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事件,我们首要谴责的是中国今日社会保障体系的孱弱和社会救济途径的单一性。——《从魏珍怎样到郝思嘉?》


这种毫无权利底线的喝彩在心理上为“示众式执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杀鸡儆猴,猴为什么鼓掌?》


“示众式执法”不仅体现了执法者独步天下的决心与权威,同样是在以一种莫须有的态度对公众进行了某种“有罪推定”——既非同类,若有违犯,同此下场。——《杀鸡儆猴,猴为什么鼓掌?》


影像的发达使传统的医疗试验开始让位于图像处理。——《网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不仅有对知识的乔装改扮、故作威严,更有对人性的无穷摧折,对光阴的无情浪费。死记硬背的学问,本来就是记忆之学对思维之学的侵袭,更别说那些要求别人写读后感的主观题,竟然也有标准答案。——《二等于多少?》


我们的教育不能穷得只剩下标准答案了。一个社会要有共同的底线,所以有了法律和道德,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与思考应当唯标准答案马首是瞻。——《二等于多少?》


鱼儿在鱼缸里游泳,并不知道自己身处逆境之中。但是我们知道,鱼缸可能随时会打破,水可能因为主人的疏忽随时变质。——《条件即逆境》


人类不断地为自己创造条件时,也不断将自己抛进逆境之中。——《条件即逆境》


命名即创造,想象即诞生。——《语言的动物,预言的囚徒》


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不应当以虐待动物为乐,一个文明的社会也不应当容许残害动物的现象存在。——《人类为什么迷醉于暴力》


思想史就是一部说人性坏话的历史,马斯洛曾经如此感慨。——《人类为什么迷醉于暴力》


笔者同样相信有经济自由就有经济繁荣,有政治自由就有政治安宁,相信哪里有混乱,哪里就一定有不自由。——《哪里有混乱,哪里就一定有不自由》


民主是形式,是工具,人权才是其金玉其内的内容。——《虽自由无以言说》


如何避免文明的马车在暴戾的驱赶下翻转或如伏尔泰所警示的“人人手持心中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被误读的〈死亡笔记〉》


父母用自己的经验没收孩子的经验,用自己的知觉代替孩子本可自主理解这个世界的知觉。——《被误读的〈死亡笔记〉》


当政府以国民监护人和心灵导师出现,这个国家其实是永远长不大的国家。因此,重新定位政府在文化生活中扮演怎样一种角色才显得尤其重要。——《被误读的〈死亡笔记〉》


有文化官员指责观众带着一种扭曲的心理在观看超女——然而,子非鱼,安知鱼之心理扭而且曲?——《被误读的〈死亡笔记〉》


仇恨是一定会使人不自由的。就像钟表上紧了发条,不走你也得走。——《天堂五分钟》


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后记: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本文收录于 自由 (1/5)
下一篇
谁之容忍?何种自由?——胡适“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观念之我见

本文为博主原创。转载请注明: lzc的小站 专栏 自由 《自由在高处》书摘原创声明举报

发表您的看法

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若该问题持续出现,则可能是评论区被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