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图
“旅行青蛙”背后的孤独排遣

最近的微信微博朋友圈,网友齐刷刷地都在玩着“养成系”游戏,不管是养蛙(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还是“养男人”(一款名为《恋与制作人》的游戏),网友们总会忍不住隔三差五地点开手机瞧一眼。

年轻女孩纷纷自称“李泽言的女人”,未婚青年养起了“蛙儿子”,“云恋爱”“云当妈”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日常。笔者认为,这两款游戏爆红,或许是当代年轻人利用虚拟逃避现实的一种映射。这种逃避一方面被同龄人“要丧大家一起丧”所鼓励,另一方面又遭到真正掌握话语权的上一代的严厉批判。然而,纵容与打压,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

年轻人逃往虚拟,实质是对现实生存困境的无所适从。而《旅行的青蛙》与《恋与制作人》的成功,恰恰在于它们精准地把握了当代年轻人的痛点——孤独。

随着现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年轻人离家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早上独自出门、晚上独自回家的状态并不鲜见。他们如同一个个孤独的原子穿行在城市里,《旅行青蛙》中那只背起行囊独自旅行的青蛙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共鸣。收割三叶草、准备食物、怀着慈爱注视“蛙儿子”读书吃饭、欣喜赞叹于“蛙儿子”寄回家的明信片……在这种“喂养”与“关注”的过程中,无从施与的爱意得以表达,建立亲密关系的心理需要得以满足。看起来,他们是在养“蛙儿子”,实际上他们所呵护的,是那个孤独的自己。

孤独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回望历史,康德在孤独中漫步乡间小径,求索真理,追寻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陈子昂在孤独中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浩然长叹,为后人提供了伟大孤独的范本。然而,大多数人的孤独只是一种内心需要无法满足的缺失感,是空虚和痛苦,对生活的影响弊大于利。长期处于孤独中,还有罹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年轻一代的沉迷虚拟、逃避现实背后的孤独境遇,应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收录于 荒诞与孤独 (25/28)
上一篇
存在:荒谬、抗争、自由——对《老人与海》的一种存在主义解读
下一篇
孤独是我们一生中无可避免的命题

轻触查看原文链接。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孔玲杰所有,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版权问题举报

发表您的看法

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若该问题持续出现,则可能是评论区被禁用。
 上一篇
存在:荒谬、抗争、自由——对《老人与海》的一种存在主义解读 存在:荒谬、抗争、自由——对《老人与海》的一种存在主义解读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创作的最重要作品,小说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的人文关怀和终极探求,带有存在主义的明显印记。从人物到情节设置,再到主题的延伸,海明威表现出了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
下一篇 
孤独是我们一生中无可避免的命题 孤独是我们一生中无可避免的命题
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